城市的胜利

本页面已浏览105次

本次交流

  • 时间:2018年8月7日,1930 hr
  • 主讲者:WARD
  • 分享主题:《城市的胜利》(作者:[美] 爱德华·格莱泽,译者:刘润泉)。
  • 主持者:张伟应
  • 出席者:王亚杰、任颂华、洋洋、JAMES、张伟应、邓有白(WARD)
  • 记录人:WIMIE ZHANG

阅读交流

  • 亚杰:正在阅读《自卑和超越》(作者[美]阿弗雷德·阿德勒)。另外报名参加了公益活动“关爱青少年”,拟带领小孩子30小时。
  • TAYLOR:通读译稿《日本政治结构之谜》,这是最后一次或倒数第二次。在读《忠诚的刽子手》,这个刽子手做的是低贱行业,最后却拿到了社会政治身份。
  • 洋洋:在读讲谈社的《魏晋南北朝》,联想到小郭分享过的《野蛮大陆》种族清洗的行为。种族主义,普鲁士时代即有。民族主义,渐有抬头,这是很危险的。
  • JAMES:微博不上有两三年,最近又上。正在扩展影响的伊斯兰民族。
  • WIMIE:一则关于报道倾向性的大数据;扶贫中,如何保留社区文化。

提要

此书为哈佛教授格莱泽的著作,也是THINKER读书会继《中国城市及其文明演变》的分享之后,再一次关于“城市、人类文明”主题的分享。

背景

城镇化,农民工进城、家庭在农村的大学生留城。如果90%以上为城市人口,“三农”问题将没有。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。美国的集中度高,3亿人口中城市人口2.43亿。城市中一些问题,不应是“维稳”的控制目标,而应前瞻性考虑并处理、解决好。始于希腊的“城市文明”,是文艺复兴、工业革命的驱动力。

参阅:[英]霍华德《明日的田园城市》

作者主要观点

  • 未来,消除贫民窟。英国,实验性的两个城市建设;印度班加罗尔的成功例子(IT业推动现代化)。
  • 城市是知识凝聚和爆发点。人口密集,达到某个阈值后的结果。
  • 硅谷不可复制。关键在于它的人和半个世纪积累的文化。
  • 铁锈带,人口衰落(如底特律),在于政府没有好好引导。
  • 贫民窟是好东西。接受新鲜事物的空间(机会);为第二代提供了上升平台,下一代有机会脱颖而出。
  • 出现问题的大型城市(非洲的例子),问题在于管理。纽约两任市长,干预不好的结果,90年代才慢慢恢复。DOWN TOWN的活化。
  • 城市资源集中,带来规模效应(经济、婚姻市场、度假地……)
  • 摩天大楼是好事情。柏油路更环保。向郊区扩张,碳成本高。富人的田园生活,是奢侈的高成本方式,不仅他们支付了更多金钱,社会的付出也增加。
  • 巨型城市的优秀典范:东京、波士顿、温哥华、迪拜(中东)等。
  • 不要放弃城市的优点,城市可以解决全社会的贫困。

愿景:平坦的世界,高耸的节点——城市。

即席讨论

JAMES:带家人去日本大阪,之前了解到,大阪有2千万人口。而东京的人口达到了4200万。苏州此前为产业升级之故,将一些企业搬迁到苏北,却没有形成产业链,生产不能正常。很多城市“摊大饼”式的发展,或者建立“城市群”?

TAYLOR:许多城市是将县“提拔”为市的。我们可以从灯光图来看城市的分布,美国的东海岸稍有向内扩展,而西岸因落基山脉的缘故,就是一条灯光带。从“自相似”的原理来说,在不同层级上,都有“中心+周边(受中心影响)”的格局。凯恩斯的观点胜利了,政府的手永远在干预。而我认为贫民窟,是下降空间,阶级固化在加强,高考还是公平的上升渠道。田园生活,“硬成本”更高?

洋洋:有人从北京卖了房到大理(或其他三线城市)买房生活的,结果是后悔莫及。手头的钱多了一些,但服务变少了,常跟山寨货为伍。城市化的概念,也有文化圈子,或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内。

TAYLOR:苏州、上海,即为例子。苏州工业园区,它的天时地利人和,也是不可复制的。它的开始时点,正是美国工业外迁之时。

JAMES:东京在2千万人口时,说要控制人口,却控制到了4.2千万。胡志明市人口有5千万,首尔也有2.6千万。

洋洋:田园生活是文化人的理想,也是许多人的梦想。想问张老师,您认为田园生活真的很奢侈吗?

WIMIE:田园生活在文学意象中,永远是一种美好生活的代表。可是,现在许多人也包括我在内,都依赖城市生活。城市生活有投入,甚至大量的投入。人与人之间密度很高的城市生活,每个个人也有投入,包括一部分个人空间的压缩、放弃。城市的功用(效用)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评价的,如刚才分享的作者的观点。同样,乡村(田园)生活也有成本、产出,是否能平衡,在什么范围内、什么意义上的平衡?也是有不同观点的。但无论城市化到什么程度,如果90%人生活在都市,还是有一部分、一小部分人生活在田园,还是要承认这是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。

亚杰:对年轻人,贫民窟能否积累资源、不断进阶?优秀的族群,他们的思想、文化,经过时间的筛选能否继承下来?或者更容易消亡?有些没有规划好的族群,就消亡了?

洋洋:事实上,很多行业就(已经)消亡了。好和坏(优秀与否),如何去判断。在“圈子”中生存,不上不下,是不是也是一种状态?如印度的种姓。

WARD:补充一点,作者有批判《瓦尔登湖》的观点。他认为这书影响到了瓦尔登湖的生态。

TAYLOR: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。孔子是赞同曾皙志向的。为什么?因为在一个兵乱之世,郊外游春唱咏才是很奢侈、很难实现的理想,必须很多条件才能达到的。

亚杰:小孩子或许或以推动、改变大城市?

TAYLOR:这是一种推动力。

张伟应:田园生活在文学意象中,永远是一种美好生活的代表。可是,现在许多人也包括我在内,都依赖城市生活。城市生活有投入,甚至大量的投入。人与人之间密度很高的城市生活,每个个人也有投入,包括一部分个人空间的压缩、放弃。城市的功用(效用)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评价的,如刚才分享的作者的观点。同样,乡村(田园)生活也有成本、产出,是否能平衡,在什么范围内、什么意义上的平衡?也是有不同观点的。但无论城市化到什么程度,如果90%人生活在都市,还是有一部分、一小部分人生活在田园,还是要承认这是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。

WIMIE:时间已到九点二十五分了,今天读书会就结束吧。

Previous Post Next Post